訊息傳遞的動態扭曲-實務問題篇

先講個故事。有人對某人說,他看到一隻雞掉了一根毛,某人又對他人說,而他人又再對其他人說…,傳啊傳啊,最後某人聽到,有人看到一隻雞沒有毛。這個故事,就像小時候老師在班上與孩子們玩的傳話遊戲。一個孩子轉頭在另一位孩子耳邊說一句話,並讓這句話傳下去,而最後一位孩子講出來的話,已與原先的話截然不同,如圖1所示。

圖1 傳話遊戲

繪圖者:謝瑜倩

而現今消費者對新聞、產品服務的了解,大部分來自於二手、三手、甚至是四手以上的轉述。像是當《紐約時報》發表一篇討論COVID-19 大流行期間,口罩功效的文章,消費者並不會從原始文章本身了解它,而是從某個讀過的朋友之轉述。若此會激起接收者的興趣,就會再將自己對訊息的描述傳遞給其他人。這就像前面提到的傳聲筒遊戲一樣。只是新聞的傳遞,可能會因為一傳十、十傳百,導致結果更加偏頗。

這樣的情況,在資訊發達的今天變得更加嚴重。舉例來說,Deepfake技術的出現,再配合傳遞過程中的資訊扭曲,不但讓人更分不清資訊本身的真假,也讓資訊的傳遞產生更大的扭曲。

面對上述的問題,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為何傳遞的結果與一開始差異頗大?甚至為何傳遞到最後的內容,常常負面居多(與政治相關的訊息尤其常見)?如果我們能更理解原始資訊在消費者之間傳播時,是如何被消費者更改的,將有助於解決這種原始概念被扭曲的問題。

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助理教授蘇麗·梅魯麥德(Shiri Melumad)等人,於2021年的《行銷研究期刊》(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)中,發表了一篇文章〈動態扭曲:連續轉述如何改變新聞〉(The Dynamics of Distortion: How Successive Summarization Alters the Retelling of News)[1],就提出當訊息被反覆轉述時,轉述者會選擇性地描述事實,並且增加自己的意見,而且內容偏向負面。

在下一篇文章中,我們將分享梅魯麥德教授等人的研究,來說明訊息傳遞過程中是如何被扭曲的,以及該如何來面對這樣的問題。

陳苡任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、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

[1] 資料來源:Melumad, Shiri, Robert Meyer, and Yoon Duk Kim (2021), “The Dynamics of Distortion: How Successive Summarization Alters the Retelling of News,”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, Vol. 58(6) 1058–1078.

--

--

數據驅動混成行銷

數據驅動混成行銷 — 以數據驅動為核心,整合數位行銷與實體行銷,提出概念、模式、方法和實務案例。